欢迎来到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实验中心!

学校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请输入搜索信息: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学校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思路

实施教育教学“一一九”工程,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即坚持“一个中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构建“一个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实施“九项计划”,学生思想引领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教学管理与条件保障计划、专业建设提升计划、课程建设提升计划、教学成果培育计划、实践教学推进计划、

质量监控保障计划、就业质量提升计划。

三、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学生中心。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服务需求,产出导向。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结果满意度。

——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四、具体举措

(一)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九项计划

1.学生思想引领计划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回信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统筹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以入学教育、日常教育、毕业教育为抓手,组织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加强学生工作网站和新媒体信息平台建设,加大舆论引导、舆情监控力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2)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改革。通过设立课程思政教改项目专项、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举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等方式,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3)加强学风建设。深入开展学风建设专项调研,组织学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辅导员联系授课教师、联系家长制度,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严格学业预警制度。通过各级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和学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加强学生日常教育,严明校规校纪,严肃考风考纪。科学合理制定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

2.教师能力提升计划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师德师风水平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出台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系列文件,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教师育人功能,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等专题培训。

(2)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快教师发展指导中心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培养培训管理机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推进校本研修五大模块: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岗前培训,扶持特色鲜明的院本培训项目。每年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或教学、科研团队带头人赴国内重点大学做访问学者。鼓励教师考取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支持专业技术人员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加大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的扶持力度。

(3)强化青年教师能力培养。着眼青年教师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探索青年教师发展新途径,形成有利于青年教师学术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的新机制。

(4)深化人事管理综合改革。着力推进定岗、定编,明确各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标准,建立符合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加强聘后管理。

3.教学管理与条件保障计划

(1)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构建教学日常工作、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各环节协调配合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理清教学管理的责权关系,落实教学单位办学主体地位,强化目标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2)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完成体育训练中心项目建设,尽快投入使用。扎实推进现代实训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师范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中心建设项目。完成校园网带宽、设备升级和智慧校园平台上线,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大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力度。持续改善教育教学环境,美化教学楼共享空间,营造处处可学习的环境及氛围。更新教室多媒体设备,力争实现现有教室、实训室和多媒体设施全覆盖。结合各二级学院办学特色,打造教室专业文化。

4.专业建设提升计划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自2020级新生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实施情况持续改进。

(2)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每个专业至少要与一家企业或中小学、幼儿园等进行深度合作,把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现状与需求融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专业特色、就业前景、第一志愿报考率和就业率为依据,动态调整各专业招生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和精准供给。增加社会需求强烈、人才稀缺的专业,淘汰办学质量不高、就业率低、就业前景不优的专业。

(4)加快“一流专业”建设。将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实施国家、省、校三级专业建设机制。依据“一流专业”建设标准,遴选一批定位明确、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出、培养质量一流的校内“一流专业”,积极争取更多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努力培育国家“一流专业”。加大对通过遴选建设的各级“一流专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切实做到扶优、扶特、扶强。

(5)积极推进专业认证。严格按照师范专业认证工作要求,周密计划、细分任务、责任到人,确保小学教育专业高质量通过国家师范专业二级认证,物理学专业完成专业认证前期各项准备工作。鼓励更多专业参加专业认证工作,推进全部师范专业进入认证准备阶段。

5.课程建设提升计划

(1)全员动员,参与课程建设。按照教师年龄、职称、教学水平,制定不同课程建设目标,青年教师完成达标课,普通教师上好提升课,骨干教师做好示范课,优秀教师打造一流课。以二级学院为单位,成立“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老中青教师相结合、高中低职称共发展。遴选教学质量高、师生满意度测评排名靠前的一流团队,面向全校推广经验,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2)着力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制定保定学院“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加强“一流课程”建设的政策、组织、机制、评价、经费保障,每年着力打造30门以上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校级“一流课程”,推荐3门以上省级“一流课程”,力争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取得新突破。

(3)加大公共课教学改革力度。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认证需要,研究制定大学外语教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方案。规范公共必修课学时学分。改革公共选修课选修办法,制定公共选修课开设标准,做好开设公选课程论证,增加公选课门类和数量、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公选课内容,着力提升通识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6.教学成果培育计划

(1)提升整体教学水平。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线上与线下、校本与院本,派出与请进以及教学工作坊、教学活动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继续巩固线上教学成果,将“互联网+教育”理念贯穿到教学工作过程中。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2)加强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每年设立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指南,鼓励教师或教师团队从事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教改课题研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设立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改专项课题。力争省级教改项目数量逐年增加,努力争取国家级教改项目。加大对获批立项的各级教改项目的支持力度。

(3)强化教学成果培育。改进教学成果奖设立和遴选办法,实施分层次评选,加大教学成果奖励力度。定期举办各类教学竞赛、教学评优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赛及申报各级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将获奖情况做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增加优秀教学成果产出量。

7.实践教学推进计划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专业认证要求及国家专业质量标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比例。明确实习导师职责,完善实践教学资料的审定、审核、归档机制,严格过程管理。支持各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与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经费保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建设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

(2)拓展第二课堂形式内容。明确第二课堂是为培养目标服务这一基本原则,积极组织并辅导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研究、竞赛、讲座、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支持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及国际高水平竞赛。依托团中央“到梦空间”第二课堂系统进行实时网上认证管理,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完善校、院、班三级团校建设,创新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打造“一院一品”活动品牌。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管理,推进大学生艺术团课程化教育和专业化管理。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与建设,引进一批优质创新创业慕课。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出台奖励办法,鼓励专任教师参加竞赛指导。积极筹备众创空间,搭建集创新训练、创业素养提升、创业引导、项目孵化、创业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大“互联网+”“挑战杯”等项目活动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完善创新创业导师库、项目库,力争参赛人数、项目数量及项目获奖取得新突破。

8.质量监控保障计划

(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按照专业认证要求,进一步调整“二级督导、三方常态监控、四维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控、五类专项评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内容,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修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学信息员工作管理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估方案》《试卷质量与管理评估实施方案》,制定《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方案(试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实施方案(试行)》《课程评估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学生学习体验问卷调查制度,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全面推进“二三四五”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有效实施。

(2)深化教学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在职与离退休人员相结合、不同学科相结合,学术型、实践型、管理型相结合的督导队伍,确保督导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创新督导工作机制,将校级督导与二级督导统筹管理,明确各级督导的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形成“督”“导”联动机制。进一步细化督导模式,加强跟踪式、全程式、多维度、全方位评价,持续改进,形成闭环。

(3)加强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对接教育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平台,建设校内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前置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为专业认证、专业分析、审核评估、教学质量报告等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教学工作不断改进。拓展校内监测平台系统功能模块,逐步实现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学督导、专项评估、教学质量分析与管理的信息化、数据化。

(4)全力以赴迎接审核评估。以教育部审核评估为契机,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意识,强力推进我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9.就业质量提升计划

(1)加强就业工作管理水平。完善学校统筹谋划注重面、学院组织实施侧重点、全员多方参与的就业平台模式,拓展优质就业市场。加强就业信息管理,建立辅导员、社会导师、就业指导网络在线咨询平台。落实《就业工作考核奖励办法》,确保人员、经费、场地到位。

(2)优化就业精准服务。加快推进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毕业生求职意向数据库,对接学生个性化需求,精准推送就业信息。举办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中小型校园招聘活动,提升招聘对接成功率。充分发挥校友和专业教师力量,挖掘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扎实开展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完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

(3)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打造“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求职就业实用技能指导+就业实习见习+职场适应”一体化课程,开设“就业大讲堂”教学专题。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培养培训,探索“二级学院中层干部+校内相关专业教师+企业界、职业生涯发展界人士”队伍结构模式。加强学生就业教育,以毕业生需求为导向,做好职业定位与选择、就业技能、升学出国等方面的针对性指导,进一步更新就业观念。

(4)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对城乡低保、建档立卡、国家助学贷款等特殊群体毕业生建立就业帮扶台账,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提供咨询服务、技能辅导、岗位推荐、经济援助等精准帮扶,为家庭经济特殊困难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求职创业补贴等政策,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

(二)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四个四”实现“三全”育人“十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四个四”即:建好“四支队伍”,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行政管理队伍、后勤服务队伍;建立“四个机制”,学生参与决策机制、安全保障机制、评估督导机制、激励惩戒机制;发挥“四种作用”,学科教育育人作用、模范引领示范作用、校园文化熏陶作用、网络平台育人作用;做到“四个保障”,党的领导、政治保障、心理健康、经费保障。“十大体系”即课程育人体系、科研育人体系、实践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网络育人体系、心理育人体系、管理育人体系、服务育人体系、资助育人体系、组织育人体系。通过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逐步构建起目标明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工作格局,着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1.强化全员育人意识。立足新时代,以新思政观为引领,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整合各方育人力量,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学校全体干部、教师和职工都要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育人工作渗透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规范中。

2.建立全过程育人机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3.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具体操作规范、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各个层面构建一体化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保定学院办公室2020年10